首页/养老资讯/养老百科/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
- 养老百科
-
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
发布时间:2025-02-08|济南养老网
积极看待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不仅面临系统性问题,还面临结构性问题
任何人类社会的转型都是痛苦的。告别年轻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转型问题是全球性的。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老龄化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需要科学处理。具体来说,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越来越多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医疗问题和养老问题,还有系统问题和结构问题。
对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主要是:经济和社会,特别是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的快速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会增加人口年龄结构接近过度老龄化的风险;大型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和内生经济动力的削弱,应对不当会加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风险;从家庭外化到社会矛盾,应对不当不利于长期和谐政治稳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导致养老资源不平衡,不利于区域均衡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经济、技术、金融、贸易的竞争压力,也面临着劳动力结构年轻、劳动力成本低的竞争压力,不当应对不利于中国长期保持国际竞争优势。
首先,人口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我们需要冷静地分析当前的人口状况。2018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0岁~15岁儿童。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做的是落实党中央确定的生育政策,确保生育率稳步上升,防止人口过度老龄化。
其次,老龄化社会的经济问题需要高度关注。要从经济发展战略上认真考虑规划,如何顺应老龄化社会。到目前为止,世界普遍认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利于经济发展。其实不然。我们的经济观念和经济组织模式需要改变,因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是以人的意志为基础的。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50后”、“60后”和“70后”呼啸而来的人口红利。建立适应未来老龄化社会的新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
第三,老龄化社会的民生需要长期考虑。从年轻社会到老龄化社会,涉及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民生问题是系统的,也是老龄化社会带来许多转型问题最突出的领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老龄化社会超前于现代化。随着老年人口的涌现,相关民生问题十分突出。
第四,老龄化社会的文化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我们现有的文化基本上是年轻社会的产物。然而,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长期文化问题是最深刻、最难处理的。
第五,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战略问题需要前瞻性的准备。如何在未来全球深入老龄化社会甚至超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寻求发展,如何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需要从全局考虑,做出前瞻性的国际战略准备。
顺应老龄社会: 加强顶层设计 动员全社会共同应对
顺应老龄化社会是人类进步的必然。中国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关系,关系到国计民生、民族兴衰、国家长治久安、人类伟大进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动员全社会共同应对。
一是树立积极的老龄化社会观。要改变年轻社会的旧观念,树立新的老龄化社会思维,解决社会形态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防止其他重大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际战略问题,而不是老龄化社会的问题。
要树立理想老龄化社会的新理念。老龄化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式,不能简单地用挑战机遇、积极消极的二元思维来处理。首先,我们必须适应人类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新前景,找到不同于年轻社会的新发展理想、新发展目标和新发展路径,防止我们沉浸在解决问题中,导致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方向丧失。为全社会开展老龄化社会启蒙教育,将老龄化社会应对提升为基本国策,有效动员全社会共同应对。
第二,在人口发展战略中,要协调解决人口数量、结构、质量、分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加快制定和实施中长期人口发展战略。将老龄化社会作为人口发展中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生育政策,防止21世纪下半叶人口过度老龄化。
第三,在经济发展战略中,要把应对老龄化社会作为重大经济问题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确保依靠科技从根本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冲老龄化社会转型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培育适应老年人社会需求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老年人社会条件下建立扩大消费者需求的长效机制,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满足老年人消费者需求,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在老年人社会条件下形成稳定的经济动力。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建立适应老龄化要求的金融体系,努力扩大包括老龄化金融在内的资本经济。逐步调整财税结构,建立健全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公共财政体系,研究老龄化社会条件下的税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老龄化产业,加快老龄化产品、老龄化服务和老龄化宜居产业的发展。
第四,在社会治理战略中,应将应对老龄化社会纳入社会治理战略,完善动员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部门的协调机制,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应对。逐步建立适应老龄化社会要求的法律体系,加快应对老龄化社会关键领域的立法。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培育和发展各类老年人社会组织,引导老年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在文化发展战略中,要把应对老龄化社会纳入文化发展战略,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要求的新文化。老龄化社会的文化问题不仅是老年文化建设的问题,也是所有人从整个生命周期中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文化价值问题。例如,在老龄化社会条件下实现孝道文化的方式是什么?既然人类将来会长期处于老龄化甚至超老龄化的社会,那么我们的生活文化应该是什么呢?老龄社会的新文化应该是什么?如何构建长寿时代的全生命文化?
等等。
第六,在社会发展战略中,要把应对老龄化社会纳入社会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阶段性变化,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施中国健康战略,建立全民终身健康体系,从源头上降低老龄化社会疾病和残疾的风险。实施藏富民战略。协调就业养老矛盾,完善退休制度,大力发展老年人力资源。逐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调整代际利益模式,确保儿童、成人和老年人在社会财富、权利和机会分配方面的公平公正。重视和加强家庭养老金的基本作用,制定和实施适合老年人社会要求的养老金、医疗和长期护理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民生命周期的制度安排体系。逐步调整公共服务结构,加快建立生活护理、康复护理、精神安慰、临终关怀等老龄化服务体系。
第七,在农村发展战略中,应将老龄化社会纳入农村振兴战略和新的城市化发展战略。通过人口流动政策,调整城乡人口有序流动,防止农村人口过度老龄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充分倾向于改革开放中期前进入老年人,重点解决“老年村”问题。
第八,在国际战略上,要把应对老龄化社会纳入国际发展战略,统筹利用国际国内资源解决老龄化社会相关问题。充分考虑未来全球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新国际竞争战场,提前规划,制定谨慎的国际战略,将应对老龄化社会作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长期重要议程,建立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树立责任大国形象,坚决抵制“以邻为沟”,合理利用国际资源,不断探索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模式和经验。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际行动计划。
人类长期处于年轻社会,现在进入更高层次、更高层次的老龄化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大多属于从年轻社会向老龄化社会转型的问题。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对待老龄化社会。坚持党委领导、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国家行动,坚持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努力挖掘国家发展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老龄化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老龄化社会不仅面临系统性问题,还面临结构性问题
任何人类社会的转型都是痛苦的。告别年轻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转型问题是全球性的。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老龄化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需要科学处理。具体来说,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越来越多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医疗问题和养老问题,还有系统问题和结构问题。
对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主要是:经济和社会,特别是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的快速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会增加人口年龄结构接近过度老龄化的风险;大型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和内生经济动力的削弱,应对不当会加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风险;从家庭外化到社会矛盾,应对不当不利于长期和谐政治稳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导致养老资源不平衡,不利于区域均衡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经济、技术、金融、贸易的竞争压力,也面临着劳动力结构年轻、劳动力成本低的竞争压力,不当应对不利于中国长期保持国际竞争优势。
首先,人口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我们需要冷静地分析当前的人口状况。2018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0岁~15岁儿童。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做的是落实党中央确定的生育政策,确保生育率稳步上升,防止人口过度老龄化。
其次,老龄化社会的经济问题需要高度关注。要从经济发展战略上认真考虑规划,如何顺应老龄化社会。到目前为止,世界普遍认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利于经济发展。其实不然。我们的经济观念和经济组织模式需要改变,因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是以人的意志为基础的。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50后”、“60后”和“70后”呼啸而来的人口红利。建立适应未来老龄化社会的新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
第三,老龄化社会的民生需要长期考虑。从年轻社会到老龄化社会,涉及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民生问题是系统的,也是老龄化社会带来许多转型问题最突出的领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老龄化社会超前于现代化。随着老年人口的涌现,相关民生问题十分突出。
第四,老龄化社会的文化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我们现有的文化基本上是年轻社会的产物。然而,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长期文化问题是最深刻、最难处理的。
第五,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战略问题需要前瞻性的准备。如何在未来全球深入老龄化社会甚至超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寻求发展,如何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需要从全局考虑,做出前瞻性的国际战略准备。
顺应老龄社会: 加强顶层设计 动员全社会共同应对
顺应老龄化社会是人类进步的必然。中国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关系,关系到国计民生、民族兴衰、国家长治久安、人类伟大进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动员全社会共同应对。
一是树立积极的老龄化社会观。要改变年轻社会的旧观念,树立新的老龄化社会思维,解决社会形态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防止其他重大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际战略问题,而不是老龄化社会的问题。
要树立理想老龄化社会的新理念。老龄化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式,不能简单地用挑战机遇、积极消极的二元思维来处理。首先,我们必须适应人类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新前景,找到不同于年轻社会的新发展理想、新发展目标和新发展路径,防止我们沉浸在解决问题中,导致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方向丧失。为全社会开展老龄化社会启蒙教育,将老龄化社会应对提升为基本国策,有效动员全社会共同应对。
第二,在人口发展战略中,要协调解决人口数量、结构、质量、分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加快制定和实施中长期人口发展战略。将老龄化社会作为人口发展中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生育政策,防止21世纪下半叶人口过度老龄化。
第三,在经济发展战略中,要把应对老龄化社会作为重大经济问题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确保依靠科技从根本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冲老龄化社会转型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培育适应老年人社会需求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老年人社会条件下建立扩大消费者需求的长效机制,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满足老年人消费者需求,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在老年人社会条件下形成稳定的经济动力。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建立适应老龄化要求的金融体系,努力扩大包括老龄化金融在内的资本经济。逐步调整财税结构,建立健全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公共财政体系,研究老龄化社会条件下的税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老龄化产业,加快老龄化产品、老龄化服务和老龄化宜居产业的发展。
第四,在社会治理战略中,应将应对老龄化社会纳入社会治理战略,完善动员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部门的协调机制,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应对。逐步建立适应老龄化社会要求的法律体系,加快应对老龄化社会关键领域的立法。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培育和发展各类老年人社会组织,引导老年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在文化发展战略中,要把应对老龄化社会纳入文化发展战略,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要求的新文化。老龄化社会的文化问题不仅是老年文化建设的问题,也是所有人从整个生命周期中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文化价值问题。例如,在老龄化社会条件下实现孝道文化的方式是什么?既然人类将来会长期处于老龄化甚至超老龄化的社会,那么我们的生活文化应该是什么呢?老龄社会的新文化应该是什么?如何构建长寿时代的全生命文化?
等等。
第六,在社会发展战略中,要把应对老龄化社会纳入社会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阶段性变化,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施中国健康战略,建立全民终身健康体系,从源头上降低老龄化社会疾病和残疾的风险。实施藏富民战略。协调就业养老矛盾,完善退休制度,大力发展老年人力资源。逐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调整代际利益模式,确保儿童、成人和老年人在社会财富、权利和机会分配方面的公平公正。重视和加强家庭养老金的基本作用,制定和实施适合老年人社会要求的养老金、医疗和长期护理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民生命周期的制度安排体系。逐步调整公共服务结构,加快建立生活护理、康复护理、精神安慰、临终关怀等老龄化服务体系。
第七,在农村发展战略中,应将老龄化社会纳入农村振兴战略和新的城市化发展战略。通过人口流动政策,调整城乡人口有序流动,防止农村人口过度老龄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充分倾向于改革开放中期前进入老年人,重点解决“老年村”问题。
第八,在国际战略上,要把应对老龄化社会纳入国际发展战略,统筹利用国际国内资源解决老龄化社会相关问题。充分考虑未来全球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新国际竞争战场,提前规划,制定谨慎的国际战略,将应对老龄化社会作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长期重要议程,建立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树立责任大国形象,坚决抵制“以邻为沟”,合理利用国际资源,不断探索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模式和经验。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际行动计划。
THE END
返回列表